丙科
bǐng kē
释义:汉时考试的第三等科目。
- 丙科 [bǐng kē]
汉 时考试的第三等科目。
《史记·张丞相列传》:“﹝ 匡衡 ﹞才下,数射策不中,至九,乃中丙科。”《汉书·儒林传序》:“ 平帝 时 王莽 秉政,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,勿以为员,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,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,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。”
泛指考试的第三等。
宋 陆游 《谢赐出身启》:“明廷锡对,晨趋甲帐之严;亲札疏恩,暮拜丙科之宠。”
- 丙科 [bǐng kē]
考试成绩第三等级,亦作景科,唐人避讳而改。
《史记·匡衡传》:「数射策不中,至九乃中丙科。」;《汉书·儒林传》:「岁课甲科四十人,为郎中。乙科二十人,为太子舍人。丙科四十人,补文学掌故。」;清、梁章钜《称谓录·甲第总称·丙科》:「按,汉之甲科,犹今之第一甲,而汉之乙科、丙科,犹今之二甲、三甲矣。自唐以后,进士登甲科者,益觉贵重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