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风
biàn fēng
释义:指《诗经》'国风'中邶至豳等十三国的作品。
- 变风 [biàn fēng]
指《诗经》“国风”中 邶 至 豳 等十三国的作品。
《诗大序》:“至于王道衰,礼仪废,政教失,国异政,家殊俗,而变风变雅作矣。”《诗·邶风·柏舟诂训传》 唐 陆德明 题解:“从此讫《豳·七月》,十三国并变风也。” 清 马瑞辰 《毛诗传笺通释·风雅正变说》:“变化下之名为刺上之什,变乎风之正体,是谓变风。”参见“ 正风 ”。
谓改变、摧弱鄙俚的诗风,恢复《诗经》的传统。
宋 苏颂 《<小畜集>序》:“窃谓文章末流,由 唐 季涉 五代 ,气格摧弱,沦于鄙俚。国初屡有作者,留意变风,而习尚难侈,未能復雅。”
泛指民歌。
元 张宇 《采莲》诗:“隔岸谁家贵公子,调笑新词歌艷体, 吴 儂变风有如此,谁念採苹供祭礼?”
- 变风 [biàn fēng]
《诗经》国风自〈邶风〉至〈豳风〉一百三十五篇,皆为周朝中衰后乱世所产生的作品,故称为「变风」。相对于治世所产生的正风而言。